喝中藥期間有很多的禁忌,原因就是怕這些食物跟中藥的藥性相沖突,或者可能會引起不好的效果。比如有點毒性,或者說是沖淡了藥性。所以喝中藥期間務必要遵守規矩。那么喝中藥期間可以吃雞嗎?喝中藥期間不能吃什么?我們來看一看。
1、服用中成藥或者中草藥期間是可以喝雞湯或者吃雞肉。如果不是胃腸道消化不良或者肝膽疾病引起的就沒有問題,不會影響服用中草藥中成藥的治療作用。
2、吃中藥主要是忌生冷、辛辣和油膩。可以吃,但少放油。而且中藥最好在飯前或飯后半小時內服用,而且按療程通常是一天兩幅,早晚各服一次。不要有精神負擔,管住自己的嘴,別貪涼、辣、油炸和油膩的食物就好!
1、辛辣類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于寒證疾病者,而不適于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熱、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癥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2、魚腥類
此類食物多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并誘發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鲇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物。
3、發物類
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于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鑒此,“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4、生冷類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藥時,由于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卜與人參不宜同服。
1、中草藥的煎熬,首先一點是要把草藥洗凈,切不可留有泥土,否則不注意喝下去后會影響人體的健康,病沒治好,可能又填了新病。
2、中草藥的熬制,首選是砂鍋,砂鍋也有講究,細膩的砂鍋金屬含量少,不容易與藥物中的成分起化學作用,有利于健康。砂鍋的主要成分是砂質陶瓷,而普通陶瓷鍋的成分砂質與陶瓷相比要少,且金屬含量較高,相對容易與藥物成分結合,損失了藥性,還會生成有毒物質,也不利于健康。
3、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4、煎藥時間應根據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5、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年人每劑150-200毫升。
6、中藥的熬制忌諱用鐵鍋,因為鐵鍋的鐵離子活躍,最容易和藥物的成分結合生成新的物質,破壞藥性,影響健康。
1、溫服
很多中藥都是和溫服的,中藥煎好以后放置一會,等到不冷不熱的時候喝。如平和補益藥物。
2、熱服
如果患上的傷風感冒的疾病,最好可以趁熱吃中藥,這樣體內的汗液才會揮發的,驅寒通經脈的藥物也是這樣的做法。
1、喝中藥禁食生冷水果
除了龍眼、荔枝和榴連外,其它水果多為寒性,應盡量少吃。特別是不能吃西瓜、柿子、柚子、楊桃。待病情好轉后,可以適當吃些蘋果,但也要切片熱水燙泡片刻后吃,不可過多。水果雖然可以補充維生素C,但如果我們正常飲食,永遠不會缺乏的。關鍵是水果大多性寒涼,影響藥效。
2、喝中藥不可以吃涼寒性水果
梨、山渣、菱角、柑子、百合、香蕉、甘蔗、柿子等。為了保障中藥的療效使其更好的發揮其治療作用,服用中藥時是需要對一些食物忌口的,通常應該注意的有以下幾點: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濃茶里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喝中藥不能吃什么水果
3、喝中藥不可以吃不熟的水果
有的人口味喜酸,于是在吃水果時,喜歡選擇一些還不成熟的水果。殊不知,這種做法對身體健康是有害的。這是因為,在未成熟的水果中,大都含有草酸和安息香酸等成分,在人體中難以氧化分解,代謝后產物仍然是酸性的,這就會破壞人體正常的弱堿性環境,導致對生理功能的影響。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