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人們也慢慢的開始接受喝中藥了,但是中藥實在是很哭,大部分人還是除非有很大的病或者必須要吃中藥了才回去吃。那個苦味不是一般的哭,在這喝藥的期間,也有很多人問能不能吃面包。那么喝中藥能吃面包嗎?怎么減少中藥的苦味?
1、可以的,面包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對藥物效果的影響是很小的。
2、可以的,吃面包半個小時后是可以吃中藥的。建議你吃中藥期間要禁生冷寒涼,辛辣,煎炸刺激性食物,而且中藥要在飯后半個小時吃,避免引起胃腸不適。
3、通常情況下服用中藥需要忌口,但僅僅是針對特定的食物,并不會影響正常的飲食,不用過分擔心,可以食用面包等食物。需要注意的是要忌食辛辣生冷油膩等物,避免飲酒,因為這些食物可能影響到藥效的發揮,同時也不利于疾病的恢復。
1、涼水漱口。
喝藥后馬上用涼水漱口,也可以減輕苦味。最好再喝上半杯溫開水,既能暖胃,又有利于藥物的吸收。
2、控制溫度。
藥液溫度冷卻至20—36攝氏度之間,易快速服下,且感覺不太苦。因為正常人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攝氏度,當湯藥溫度與舌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的感覺最靈敏,此時喝湯藥感覺味道最苦。當湯藥的溫度高于38攝氏度、或低于36攝氏度時,味覺神經不太靈敏,苦味就會減弱。不過,湯藥高于38攝氏度有可能會燙傷口腔黏膜,因此20—36攝氏度之間是最好的選擇。
3、掌握位置。
舌頭上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因此喝藥時應盡量避免舌根過多地接觸藥液,比如可以使用吸管。另外服用較苦的藥丸時,也應將藥放在舌尖,然后用溫開水迅速送服。
4、喝藥速度。
喝藥的速度越快,受苦味的影響越小。喝湯藥時最好使用吞飲法,飲滿一口后快速吞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而順勢咽下。
1、要視病情、藥性的各異,調整湯藥的溫度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有些中藥服用不當易致嘔吐,要加以注意。如香薷,熱服易致嘔吐,當以冷服為好。
3、精心護理:服發汗藥后即需安臥。服辛溫發表藥宜蓋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涼發表藥則不宜捂被。
4、觀察療效。凡服發汗藥者,只宜取得通體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發汗太多而虛脫(尤其老年人)。若發現服藥后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熱開水或熱稀粥,以助藥力。
5、服發汗藥后,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飲。
6、服催吐藥應囑患者束緊肚腹,服用后不即吐者,可用羽毛或手指探吐,再飲些溫開水或生雞蛋清;但如出現吐而不止者,可食些冷稀粥或飲涼開水。
1、安全、副作用少:
由于中藥外治是施于體表,它可以隨時觀察其適應和耐受情況而決定去留,不會像內服藥物,如不對癥,發生副作用時處理比較復雜,外治只要施治配藥得當,是比較安全的,一般很少有副作用。
2、對胃腸道無損傷:
病人服藥,首先入胃再吸收,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損傷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尤其一些病人胃的情況不好,又非要服藥不可,往往陷入治病必服藥,老病未治好,胃病又成的兩難局面。那么藥物外治就不存在這一問題。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服藥的痙對許多病人是難以長期忍受的,中藥外用可以起到“良藥治病不苦口”。
3、對肝腎刺激小:
不管內服何種藥物,通過胃腸吸收進入血液,其代謝產物尤其是一些毒性產物,都必須經過肝臟解毒、分解而通過腎臟排泄,這對于原先肝腎有疾病的人來說,也是難以回避的矛盾,而中藥外治,大多經過皮膚、粘膜吸收,藥物的成分進入體內已經通過一層屏障的過濾,有害成分也已量小、弱化,故對肝、腎的損害大多已非常小。
1、把握中藥服用時間
中藥一般要求在飯前或飯后服用,但是不管是飯前或是飯后,在時間間隔上都不能距離吃飯時間太短。很多人飯前空腹服用或飯后飽食服用,最容易嘔吐,既影響進食,又影響營養和藥物吸收。河南省中醫院的李鯉主任告誡病友,服用中藥要堅持“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的原則,在兩餐之間取其“中”,即上午10點、下午4點、晚上9點左右時用藥,此時,既是飯前又是飯后,既不影響進食,又不耽誤服藥,在身體獲得豐富營養的情況下,更益病體康復。
2、控制服藥量
古語有“中藥灌滿腸”之說,這說明每次服用的中藥量是越多越好。但飲入大量有苦味的藥液,刺激胃腸道畢竟不舒服,服藥量也要因人而異。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李主任提出每日一劑,每劑三煎,取汁混合共約750ml,分三次服用,每次250ml為最好。
3、注意服用方法
服用時,先預備一杯溫開水,然后閉住氣,一口氣連續將中藥飲下,再用溫開水漱口,最后可嚼口香糖,以壓苦味。有些病友為驅除苦味,喜歡在中藥中加糖,此法不妥,能不能加糖最好聽從醫生指導。
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以舌尖最為突出。
因此,藥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貯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
4、掌握服藥速度
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的服用力求干凈利落,轉瞬即逝。
5、服藥后喝適量溫開水
這樣既有利于胃腸道對藥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
6、添加調味品
在苦味藥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對黃連、膽草之類,盡量少用或不用調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棗之類調和。
中藥方劑是由多種中藥配伍組成的,每種中藥都具有苦、辛、酸、麻、咸、澀等不同的味道,所煎出來的煎劑將這些味道匯集到一起就會形成難以下咽的氣味。特別是一些味覺神經敏感的病人,很容易出現惡心、嘔吐等現象。
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囑咐病人暫時將藥液放下,待藥液涼了以后再喝就會好些。而且飲藥時要屏住呼吸,一口氣將藥液喝完,飲藥途中最好不要停頓,以免勾起藥味而誘發嘔吐。飲完藥液后立即用涼開水漱口再飲少量涼開水或糖水。也可嚼一塊口香糖以去除藥味。
對于經常出現服中藥時嘔吐的病人,可在飲中藥前先喝少量鮮姜煎成的水,然后再涼服中藥即可防止嘔吐。也可將半夏5克、竹茹15克、生姜5片,陳皮15克共煎成藥液,于服藥前先將其服下,10分鐘再服煎劑也可起到止嘔效果。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