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人群 > 母嬰 > 產后怎么調理氣血?產后調理氣血怎么做?[圖]

        產后怎么調理氣血?產后調理氣血怎么做?[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6 18:48 產后產婦氣血

        產婦在產后會流失大量的氣血,所以產婦在產后需要坐月子,來調養身體。產婦在產后要注意營養,多吃補血的食物才能補充氣血,還要多注意生活習慣,這樣才能讓身體恢復,那么,產后怎么調理氣血?產后調理氣血怎么做?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產后怎么調理氣血?產后調理氣血怎么做?(1)

        1、產婦怎么調養

        第一,選擇合適的坐月子房間

        1、不宜住在敞、濕的房間里,由于媽媽的體質和抵抗力都比較低下,所以居室需要保溫、舒適。

        2、要選擇陽光和坐向好的房間。這樣,夏天可以避免過熱,冬天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陽光照射,使居室溫暖。

        3、居室采光要明暗適中。最好有多重窗簾等遮擋物隨時調節采光。

        4、居室要通風效果好,不要接近廚房等多油煙的房間。

        第二,提前做好房屋清潔消毒

        產婦和寶寶在月子里幾乎整天都在居室內度過,做好清潔衛生是防病保健的重要方法。所以室內環境一定要在產婦回家之前的兩三天,將坐月子房間打掃得非常干凈。具體做法是:

        1、家里最好用3%的來蘇打水(200~300毫升/米)濕擦或噴灑地板、家具和2米以下的墻壁,并徹底通風2小時。

        2、臥具、家具也要消毒,陽光直射5小時可以達到消毒的目的。

        3、保持衛生間的清潔衛生,要隨時清除便池的污垢,排出臭氣,以免污染室內空氣。

        4、丈夫和家人不要在居室內吸咽。

        第三,保持房間溫濕度適宜

        當產婦回到家中后,一定要保持房間溫度、濕度適宜。冬天溫度要保持18~25度,濕度要保持30%~80%。夏天溫度要保持23~28°C,濕度要保持30%~60%。建議在產婦房中放置一個測試溫度和濕度的儀器。下面有些方面是需要準媽媽注意的:

        1、要注意通風,要根據四季氣候和媽媽的體質而定,即使是冬季,房間也要定時開窗換氣。開窗換氣時,媽媽寶寶可以先去其他房間休息,避免直接著風感冒。

        2、可以使用空調電風扇等。如果使用空調時溫度不宜過低,如果使用電風扇不宜直吹媽媽。除此之外,要保持室內安靜減少噪聲,不要大聲喧嘩。要避免過多親友入室探望或過多的人來回走動,以免造成空氣污染和影響媽媽的休息。

        第四,月子期間要減少親戚朋友探視

        產婦坐月子的居室空間有限,休養需要安靜的環境,很多朋友入室探望,一是會影響產婦和寶寶的休息,二是外來的人多會帶進來很多病菌,容易引起產婦和寶寶感染疾病。所以,最佳的探視時間應該在滿月以后。

        2、產后注意事項

        分娩后幾個小時內不要吃整個雞蛋

        雞蛋仔中國的飲食文化里是一種營養大補的食物,因此我們在坐月子期間長輩們給我們吃的最多的就是雞蛋之類的食物了。但是剛剛分娩后的你在接下來的數小時內應該避免吃整個的雞蛋。因為產婦生產消耗太多的經歷,無法將雞蛋消化,會給腸胃增加負擔。

        產后喝湯和蔬菜湯

        很多人在生完孩子以后,害怕沒有奶水就立即給產婦和濃湯汁,這其實是不好的,會阻塞乳腺導管,是乳房的疼痛加劇,也不利于下奶。所以最好的是先喝蔬菜湯來來補充營養。等到五天以后,在再喝一些濃一點的湯水。

        產后什么時候可以活動?

        如果是自然分娩順利的話。產后12個小時以后就可以自己下床上廁所,如產后一天后就可以隨意的走動。如果是剖腹產的話。則要遵從醫囑看情況而定。

        產后什么時候可以洗澡洗頭?

        順產的產婦在一個星期以后就可以洗澡洗頭了。但是注意不要盆浴。而且剛開始最好是選擇用擦拭的方式來洗澡。16天以后就可以洗淋浴。做岳西期間個人衛生一定要注意。

        產后6小時需要排尿

        一般產婦在產后4小時以后就會自行排尿。但是少數的產婦會出現排尿困難的現象,也就是我們所說夫人尿潴留。這個時候套想辦法讓產婦自己去排尿,也可以讓醫生進行人工導尿。

        盡量早的讓寶寶吸允奶頭

        分娩后半個小時以內最好是讓寶寶就嘗試著吸允你的奶頭,這樣可以讓寶寶提前練習喝奶,減少寶寶排斥乳房的可能,同時可以建立母子間的親密關系。這么做對于產婦子宮的回復也是有幫助的。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