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膳食 > 營養科普 > 吃茶葉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茶葉蛋健康嗎?[圖]

        吃茶葉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茶葉蛋健康嗎?[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7 14:08 茶葉蛋雞蛋茶葉

        雞蛋是一種很好的食品,也是我們在日常餐桌上經常出現的,對于雞蛋的吃法,其實有很多,但是,我們上班族朋友們最常見到的應該是茶葉蛋,對于茶葉蛋的食用其實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那么,吃茶葉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茶葉蛋健康嗎?

        吃茶葉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茶葉蛋健康嗎?(1)

        1、茶葉蛋健康嗎

        最近,臺灣一檔綜藝節目被網友翻出并走紅網絡,在節目中,主持人和嘉賓聊到茶葉蛋時表示,大陸群眾收入非常低,根本消費不起茶葉蛋。由于該節目觀點太過離奇,在微博上網友們紛紛以茶葉蛋為話題進行了調侃,并曬出自己的茶葉蛋照片進行“炫富”。

        茶葉蛋,著名漢族小吃,中國的傳統食物之一,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該小吃。是煮制過程中加入茶葉的一種加味水煮蛋,因其做法簡單,攜帶方便,多在車站、街頭巷尾,游客行人較多之處等場所置小鍋現煮現賣,物美價廉。可以做餐點,閑暇時又可當零食,實用和風趣都兼而有之。因為茶葉有提神醒腦的功能,故在燙煮過程中加入少許茶葉,煮出來的蛋便色澤褐黃。然而,有專家指出,茶葉和雞蛋的搭配對胃有刺激,是不恰當的食用雞蛋方法。

        茶葉蛋有悖于健康,更談不上營養。

        茶葉蛋本身的兩種成分都是上好的營養食品。雞蛋含豐富的氨基酸、蛋白質、卵磷脂和微量元素等,每天一個雞蛋,人體可以充分吸收它的營養。茶葉中含有咖啡因,可提神醒腦,消除疲勞;含有單寧酸,能有效地預防中風;所含氟化物,能夠預防牙齒疾病;紅茶能有效防治皮膚癌,是美容養顏佳品;綠茶所富含的茶多酚,更是優秀的抗氧化劑,可防癌抗癌、抗衰老、消炎殺菌等。

        但是兩者若是一起烹制后食用就得不償失了,原因是多方面的。茶葉中含有鞣酸成分,在燒煮時會滲透到雞蛋里,與雞蛋中的鐵元素結合而形成沉淀,對胃有很強的刺激性,久而久之,會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不利于人體健康。茶葉中的生物堿類物質會同雞蛋中的鈣質結合而妨礙其消化吸收,同時會抑制十二指腸對鈣質的吸收,容易導致缺鈣和骨質疏松。

        正確而健康的吃法是將兩種上好的營養食品分開食用,雞蛋可以采用西紅柿炒雞蛋、雞蛋羹、芙蓉蛋等做法,既利于雞蛋營養的吸收,又美味可口。茶葉最好在飯后1小時飲用,或者用茶葉做飯也是不錯的選擇,茶水燒飯、煮粥,不僅可使米飯色、香、味俱佳,而且營養物質不會損失,經常食用還有去膩、潔口、化食和防治疾病等益處。方法也很簡單,取茶葉少許,先泡開,濾渣取水煮飯即可。

        各種茶葉蛋做法

        可樂茶葉蛋

        原料: 雞蛋、茶葉、鹽、醬油和可樂。

        做法:煮雞蛋前,先要用勺子輕輕敲打雞蛋,當蛋殼出現細小的裂縫、敲打蛋殼的聲音變得沒那么清脆時,雞蛋就可以下鍋了。輕敲雞蛋的目的在于,使每個蛋都有裂縫,這樣烹煮時容易入味,烹煮時間也不用太久。

        將茶葉和鹽倒入鍋中。有裂縫的雞蛋因為加了鹽,蛋液不會溢出,茶葉蛋會煮得十分完整。把醬油倒入鍋中。茶葉和醬油主要是為了給蛋上色,茶葉、鹽和醬油的多少您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和喜好靈活掌握。在鍋中加入水,大約加到鍋高度的三分之二就可以了。把可樂倒入鍋中。加入可樂是煮美味茶葉蛋的關鍵所在,這樣不但可以讓茶葉蛋中有淡淡的可樂味道,還可以讓茶葉蛋中的茶香味更濃郁。

        1、煮雞蛋前,先要用勺子輕輕敲打雞蛋,輕敲雞蛋的目的在于,使每個蛋都有裂縫時,這樣烹煮時容易入味,熬煮時間也不用太久。

        2、煮雞蛋時加入鹽可以使有裂縫雞蛋的蛋液不會溢出,這樣茶葉蛋會煮得十分完整。

        3、煮茶葉蛋時加入可樂不但可以讓茶葉蛋中有淡淡的可樂味道,還能讓茶葉蛋中的茶香味更濃郁。

        玫瑰花茶葉蛋

        原料:雞蛋6個、干玫瑰花15克、茶葉(最好綠茶)15克、大料3粒、甘草適量、桂皮一小塊、鹽、冰糖適量

        做法:

        1、將大料、甘草、桂皮放入調料包,放入加好水的煮鍋中,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煮20分鐘;

        2、然后將洗凈的雞蛋放入,同時加入鹽和冰糖,繼續小火煮3分鐘;

        3、將干玫瑰花和茶葉倒入鍋中;

        4、用小勺將雞蛋外殼輕輕敲出裂紋,繼續小火煮15分鐘;

        5、關火后,將雞蛋在湯中繼續浸泡2個小時至徹底入味即可。

        八角茶葉蛋

        材料:雞蛋20只,茶葉5克,八角4枚、花椒2克,紹酒5克,醬油100克。

        制作方法:

        1、將雞蛋放入沙鍋中煮至八成熟時撈出,用小面杖將雞蛋敲破,將花椒、八角洗凈,連同茶葉用潔凈紗布裹好;

        2、雞蛋放入沙鍋內,加入香料包、紹酒,醬油及適量開水,用旺火煮約1小時,蛋殼呈茶褐色時即可食用。

        美香茶葉蛋

        原料:雞蛋10個、茶葉1/2杯、水1000ML、醬油1杯、鹽2小匙、萬用鹵包1包。注:1杯=240ML。

        制法:

        1、將雞蛋外殼仔細洗凈,放入鍋中,倒入清水,直到蓋過雞蛋;

        2、在水中加入1小匙鹽,先用大火將水煮開,煮的時候將雞蛋翻動數次,可讓煮出來的蛋黃集中在雞蛋中間。水開后轉小火,煮10分鐘后熄火,再燜5分鐘,即可取出待涼備用;

        3、將萬用鹵包及其他所有材料一起放入鍋中煮開,把雞蛋鈍端輕輕敲出裂痕,放入鍋中,用小火慢慢煮約1小時,熄火后再浸泡2小時即可。

        2、怎樣吃雞蛋好

        早晨吃雞蛋的好處多

        雞蛋更耐餓。

        雞蛋不僅能為機體提供充足的蛋白質,還可延緩胃的排空速度,延長餐后的飽腹感。研究表明,雞蛋比面包、饅頭、谷物片等更耐餓。吃含有雞蛋的早餐,能使人飽腹感增加,同時,雞蛋中的蛋白質和脂肪能提供持續平穩的能量,讓肚子飽的時間更長。

        雞蛋是蛋白質的絕佳來源。

        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物質基礎,與粥和面包等食物相比,雞蛋中蛋白質的氨基酸構成更好,其必需氨基酸組成與人體基本相似,生物學價值也是所有食品中的佼佼者。另外,雞蛋中蛋白質的吸收利用率也比粥和面包等食物高。

        雞蛋性價比高。

        與其他富含蛋白質的食材相比,比如雞肉、培根、牛肉,就算是價格不便宜的土雞蛋,性價比也要高得多。

        雞蛋有益大腦發育和提高記憶力。

        雞蛋蛋黃中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固醇類以及鈣、磷、鐵、維生素A、維生素D及B族維生素。雞蛋中豐富的膽堿是合成大腦神經遞質——乙酰膽堿的必要物質,同時也是細胞膜的重要成分,有助于提高記憶力,使注意力更集中。因此,對于用腦多的上班族和學生來說,早餐吃一個雞蛋非常有必要。

        雞蛋保護視力。

        蛋黃中的兩種抗氧化物質,葉黃素和玉米黃素,能幫助保護眼睛不受紫外線傷害。它們同時有助于減少患老年白內障的風險。早上吃個雞蛋,對用眼過度的電腦族也大有益處。

        雞蛋怎樣吃最營養

        就營養的吸收和消化率來看,煮蛋是最佳吃法,但要注意細嚼慢咽,否則會影響吸收和消化。

        蛋白質最好消化排行榜

        第一名:帶殼水煮蛋

        有研究顯示,水煮蛋的蛋白質消化率高達99.7%,幾乎能全部被人體吸收利用。

        第二名:煎荷包蛋和攤雞蛋

        這兩種做法的蛋白質消化率為98%。

        第三名:炒雞蛋

        蛋白質消化率為97%。

        第四名:蒸雞蛋

        蛋白質消化率92.5%。

        第五名:生雞蛋

        蛋白質消化率僅為30%—50%。

        維生素保存排行榜

        第一名:帶殼水煮蛋

        加熱溫度低,營養全面保留。

        第二名:蒸蛋

        加熱溫度較低,核黃素、葉黃素等水溶性維生素損失少。

        第三名:水煮荷包蛋

        加熱溫度較低,水溶性維生素有少許損失。

        第四名:煎荷包蛋

        加熱溫度高,維生素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都有損失。

        第五名:攤雞蛋

        加熱溫度高,所有維生素都有損失。

        第六名:炒雞蛋

        加熱溫度高,維生素損失較多。

        雞蛋的錯誤吃法:生吃

        有些人覺得,食物一經煮熟,就會流失其營養價值。所以很多人喜歡生吃蔬菜、生吃海鮮。同樣,有人認為生吃雞蛋可以獲取比熟雞蛋更多的營養價值。但是,其實不然,生吃雞蛋很可能會把雞蛋中含有的細菌(例如大腸桿菌)吃進肚子去,造成腸胃不適并引起腹瀉。并且,值得一說的是,雞蛋的蛋白含有抗生物素蛋白,需要高溫加熱破壞,否則會影響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使身體出現食欲不振、全身無力、肌肉疼痛、皮膚發炎、脫眉等癥狀。

        雞蛋的錯誤吃法:空腹吃雞蛋

        空腹吃雞蛋不是很好,空腹過量進食牛奶、豆漿、雞蛋、肉類等蛋白質含量高的食品,蛋白質將"被迫"轉化為熱能消耗掉,起不到營養滋補作用。

        雞蛋的錯誤吃法:加糖、加豆漿

        很多人喜歡在烹煮各種食物的時候將雞蛋跟糖一起煮。其實雞蛋與糖一起烹飪,二者之間會因高溫作用生成一種叫糖基賴氨酸的物質,破壞了雞蛋中對人體有益的氨基酸成分。值得注意的是,糖基賴氨酸有凝血作用,進入人體后會造成危害。所以應當等雞制食物冷了之后再加入糖。

        另外有很多人喜歡在早餐的時候吃上一個雞蛋一個面包,再加上一杯豆漿。其實大豆中含有的胰蛋白酶,與蛋清中的卵松蛋白相結合,會造成營養成分的損失,降低二者的營養價值。

        雞蛋的錯誤吃法:過量

        如大家所知,雞蛋含有高蛋白,如果食用過多,可導致代謝產物增多,同時也增加腎臟的負擔,造成腎臟機能的損傷。

        一般老年人每天吃1~2個雞蛋為宜。

        中青年人、從事腦力勞動或輕體力勞動者,每天可吃2個雞蛋。

        從事重體力勞動,消耗營養較多者,每天可吃2~3個雞蛋;少年兒童由于長身體,代謝快,每天也應吃2~3個雞蛋。

        孕婦、產婦、乳母、身體虛弱者以及進行大手術后恢復期的病人,需要多增加優良蛋白質,每天可吃3~4個雞蛋,但不宜再多。

        雞蛋的錯誤吃法:隔夜

        雞蛋其實是可以煮熟了之后,隔天再重新加熱再吃的。但是,半生熟的雞蛋,在隔夜了之后吃卻不行!雞蛋如果沒有完全熟透,在保存不當的情形下容易滋生細菌,如造成腸胃不適、脹氣等情形。同時,有的人認為雞蛋煮越久越好,這也是錯誤的。因為雞蛋煮的時間過長,蛋黃中的亞鐵離子與蛋白中的硫離子化合生成難溶的硫化亞鐵,很難被吸收。油煎雞蛋過老,邊緣會被烤焦,雞蛋清所含的高分子蛋白質會變成低分子氨基酸,這種氨基酸在高溫下??尚纬蓪θ梭w健康不利的化學物質。

        吃完雞蛋后千萬不能做7件事

        1、吃完雞蛋后不要立即吃糖

        雞蛋不可以跟味精一起煮,相信很多主婦都已經知曉。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雞蛋不可以跟糖一起煮或者吃雞蛋后吃糖也是不行的。很多地方有吃糖水荷包蛋的習慣,其實,這也是不對的。

        原因:糖與雞蛋的結合會使雞蛋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形成果糖基賴氨酸的結合物。而這種物質不易被人體吸收,所以會對健康會產生不良作用。

        2、吃完雞蛋后不要立即吃柿子

        吃完雞蛋后吃柿子輕則會得食物中毒,總則會導致急性腸胃炎還有肺結石。一般而言,這兩種食物同時吃會導致以上吐、下瀉、腹痛為主的急性胃腸炎癥狀。所以如果服用時間在1-2小時內,可使用催吐的方法。立即取食鹽20g加開水200ml溶化,冷卻后一次喝下,如果不吐,可多喝幾次,迅速促進嘔吐。或者可用鮮生姜搗碎取汁用溫水沖服。如果服用時間較長,盡快服用些瀉藥將有毒物質排除體內。

        3、吃完雞蛋后不要立即喝豆漿

        每天早晨,做媽媽的都會為孩子精心準備早餐。希望孩子可以在清晨得到充足的營養。所以很多媽媽都會在豆漿中打入雞蛋花。或者在孩子吃完雞蛋后讓孩子用豆漿解渴。其實,單獨飲用有很強滋補作用的豆漿含有一種特殊物質叫胰蛋白酶,它與蛋清中的卵松蛋白相結合,會造成營養成分的損失,降低二者的營養價值。

        4、吃完雞蛋后不要立即吃鵝肉、兔肉

        雞蛋還不能與兔肉、鵝肉等肉類一起吃。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雞蛋同兔肉食成泄痢。”那是因為兔肉性味甘寒酸冷,而雞蛋甘平微寒,二者都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質,共食會發生反應,刺激腸胃道,引起腹瀉。

        5、吃完雞蛋后不要立即吃鱉肉

        雞蛋還有很多禁忌,因為平時比較少去可以搭配而鮮為人知。比如,吃完雞蛋后吃鱉肉也會導致食物中毒。而鱉肉本身性滋膩,患有感冒或體內寒濕的人一般都不要吃。加上它性咸平,孕婦跟剛剛生完BB后消化系統不好的人都不能吃。

        6、吃完雞蛋后不要立即吃消炎藥

        雞蛋富含蛋白質,炎癥發作時要特別注意蛋白質的攝入。所以當炎癥發作時,切記不要在吃雞蛋后吃藥。特別是消化道疾病,有腹瀉癥狀的,更加不能吃雞蛋。因為雞蛋含蛋白質多,會加重胃腸負擔,相對對藥效有影響,特別是脂肪瀉。如果是其它炎癥,如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等,從西醫角度來說是沒有多大影響的。

        7、吃完雞蛋后不要立即飲茶

        有很多人喜歡在吃完雞蛋后用茶水解膩。特別是那些喜歡喝早茶醒神的人。但是這個時候,其實你忽略了一點,就是吃完雞蛋后喝茶會有害健康。因為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與蛋白質合成具有收斂性的鞣酸蛋白質,使腸道蠕動減慢,延長了糞便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不但易造成便秘,而且還增加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被人體吸收的可能性,危害人體健康。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