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中醫理論 > 陽虛體質該如何調養?泡腳可有效改變陽虛嗎?[圖]

        陽虛體質該如何調養?泡腳可有效改變陽虛嗎?[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7 20:38 泡腳洗腳養生

        陽虛體質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體質,主要是由于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很多不利的影響,需要及時調理恢復,以免引起身體不適,那么陽虛體質該如何調養?泡腳可有效改變陽虛嗎?陽虛體質的調理方法有很多,下面就來詳細了解具體內容吧。

        陽虛體質該如何調養?泡腳可有效改變陽虛嗎?(1)

        1、陽虛體質調養方法

        一、陽虛體質最好多運動:

        “動則為陽,靜則為陰,越是少動,越容易陽虛。”都市人平時忙忙碌碌,閑著的時候就喜歡呆在家睡懶覺。實際上,若能在太陽升起時進行運動,會有助于體內陽氣的提升。不但四肢冰涼的問題能得以解決,身體的各個臟腑功能如氣血流動、脾胃運化等也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二、泡腳和穴位按摩是陽虛體質最好的良方:

        中醫認為,足三里穴為胃經之要穴,能理脾胃、調氣血、具有補虛、健脾的特殊功能。老年人及部分女性在冬天由于手、腳血液循環不良而常出現手腳冰涼的癥狀。如果經常拍打按壓或針灸足三里,使其產生“酸、麻、脹、痛”的“氣感效應”,能使手指和腳趾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進而使手腳變得暖和起來。而涌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按摩此穴,也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筋壯骨之功。

        泡腳,這個方法主要針對“寒從足底生”的癥狀。腳底是人體血氣循環的末端,如果血氣不足,首先出現供應短缺、循環停滯的地方當然就是這里。血氣不足,抵御力就不足,寒氣就容易借機入侵。熱水泡腳正好送來溫熱之力,能促進血液循環,引來新鮮血氣并溫化寒凝之物。但是,泡腳不是簡單地洗腳,而是用一個高一些的木桶,泡到離膝蓋不遠的位置,這是因為人體的很多重要的穴位都在這一段兒,三陰交、足三里、涌泉穴、昆侖穴等,這都是一些養生大穴。還有,足部是足三陰(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的開始,也是足三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的結束,泡腳就是同時疏通這六條經脈。

        三、陽虛體質的人適合冬季進補:

        俗話說:“冬季進補,來春打虎。”因為冬天皮膚毛孔閉合,新陳代謝減慢,進補給身體儲存足夠能量,來年便會有一個好身體。陳瑞芳說,冬季人的胃口特別好,其實是適應大自然的變化,此時要養精蓄銳,就得多吃一點,特別要多攝入蛋白質,像羊肉、狗肉、兔肉、鴿子肉都是不錯的食物。此外,還可以適當、少量地進食紅酒或糯米酒。當歸、鹿角膠、海馬、鹿茸等中藥有溫陽作用,以其入膳比單純吃肉食更補。如當歸生姜煮羊肉就是大補元氣的金方,對女性極度虛弱療效顯著。補陽也需補氣,以黨參、北芪、高麗參等燉瘦肉或雞,或以狗肉、小茴香、陳皮、生姜同煲,均有益氣的功效。

        2、泡腳禁忌需知

        1、太飽太餓時都不易泡腳

        泡腳時,避免在過飽、過饑或進食狀態下,因為沐足會加快全身血液循環,容易出現頭暈不適的情況。飯后半小時內不宜泡腳,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

        2、嚴重心臟病、低血壓病人當心暈厥

        身體健康的人泡腳、泡溫泉都沒問題,但特殊人群如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壓、經常頭暈的人,不宜用太熱的水泡腳或者是長時間泡溫泉。因為用熱水泡腳或泡溫泉后,會導致人體血管擴張,全身血液會由重要臟器流向體表,這必將導致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對于有心臟病、低血壓的人群來說,就會增加他們發病的危險。

        3、糖尿病患者千萬留意水溫

        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經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溫度,即使水溫很高,他們也感覺不到,容易被燙傷,從而引發非常嚴重的后果,所以要留意泡腳的水溫。

        4、腳氣患者要小心感染

        患有腳氣的人,病情嚴重到起皰時,就不宜用熱水泡腳,因為這樣很容易造成傷口感染。足部有炎癥、皮膚病,外傷或皮膚燙傷者也不易泡腳。

        5、老人泡腳不要泡太久

        老年人,泡腳時間過長的話,會引發出汗、心慌等癥狀。所以,老人每日臨睡前泡腳20分鐘為佳。

        6、嬰幼兒沒必要泡腳

        因為小孩是“純陽之體”,本身就容易發熱,愛上火。如果再用較熱的水泡腳、發汗,會熱上加熱。只需要每天用溫水把小腳好好洗洗就行,洗完后,可以輕輕捏捏腳,達到舒活筋骨的目的。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