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健康 > 中醫理論 > 容易腎虛的八種人 小編教你如何遠離腎虛[多圖]

        容易腎虛的八種人 小編教你如何遠離腎虛[多圖]

        大眾健康網 2020-06-26 09:55 腎虛容易腎虛

            生活中不懂得愛惜自己的人容易腎虛,腎好會讓你充滿活力精力旺盛,腎虛則會讓你變得體弱多病。大眾健康網今天將告訴你如何健康生活,遠離腎虛!

        容易腎虛的八種人  小編教你如何遠離腎虛(1)

        一、先天不足的嬰幼兒

        有些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很少生病,并且精力旺盛。而有些孩子卻隔三差五地生病,整天活力不足。為什么呢?孩子的體質,很大程度上受父母體質的影響。在受孕時,如果父母腎氣十足,那么就比較容易生出體質強壯的孩子;而相反地,如果父母體質不好,孩子從哪里遺傳好的體質呢?

        建議

        父母在打算要孩子時,要先調整好自己的身體,用最好的狀態來迎接你們的“愛情結晶”。

        容易腎虛的八種人  小編教你如何遠離腎虛(2)

        二、老年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走衰老這條路。但是有個現象,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過,同樣是六十歲,有的人看上去像七、八十的,而有的人看上去卻像四、五十的。這么大的差距,人的精神面貌也會相差甚遠。這并不是天生的,一定是看起來年輕的人更注重腎氣的維持。

        建議

        老年人要通過合理的膳食、規律的作息、適量的鍛煉、平和的心態來減緩腎氣的衰竭,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容易腎虛的八種人  小編教你如何遠離腎虛(3)

        三、經常熬夜的人

        人在進入深睡眠時,體內才會分泌出各種激素。若激素失衡,免疫力就會降低。用中醫的話說,夜里陽氣虧虛,陰氣旺盛,應進入睡眠。若還在熬夜,就會損耗陽氣,還讓陰氣入侵體內。長此以往,就會造成陽虛。還有的人并不是刻意熬夜,可能是有些工作確實沒有做完,但是又非常困倦,為了提神,就在半夜喝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也會令陽氣折損。

        建議

        盡量在10點半之前睡覺,如果不是特別緊急的工作,盡量不要熬夜加班。就算熬夜,也不要喝刺激性飲料提神。

        容易腎虛的八種人  小編教你如何遠離腎虛(4)

        四、久坐之人

        有些人的工作需要久坐,但是長期坐著,氣血不能通暢,會淤積在下半身,這樣會傷及腎臟。并且久坐也會壓迫膀胱經,膀胱和腎是“唇亡齒寒”的關系,那么腎虛就不可避免了。

        建議

        過一個小時就應站起來活動活動,哪怕是踢踢腿,伸伸懶腰,也不要一直坐著不動。

        容易腎虛的八種人  小編教你如何遠離腎虛(5)

        五、經常抽煙、喝酒的人

        煙抽多了傷肺;酒喝多了傷肝。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肺和肝都和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者說,人身體里的臟器都是協同合作的,不可能獨立工作。因此,在傷了肺和肝的同時,其實也傷了腎。

        建議

        抽煙沒有任何好處,能戒就戒了吧;酒可以少喝一些,但不要喝到醉酒的程度。平時可以喝些紅酒,舒筋活血,還能抗氧化。

        容易腎虛的八種人  小編教你如何遠離腎虛(6)

        六、久病不愈之人

        長時間生病的過程,其實就是正氣和邪氣斗爭的過程。既然久病不愈,那就是邪氣占了上風。五臟六腑無論是傷及了哪一個,時間久了,都不可能不影響到腎。古書上說:“五臟六腑,窮必及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建議

        在治療本身疾病的同時,也要注意固腎,說不定還能好得快一些。

        容易腎虛的八種人  小編教你如何遠離腎虛(7)

        七、濫用藥物的人

        很多人哪怕得了一點小病,第一反應都是打針吃藥。你看藥店里的各種感冒藥,簡直都數不過來。但有句話說:“是藥三分毒。”這些毒都去哪了?被腎吸收了。所以,藥吃多了,最傷的是腎。有的中成藥里,其實也有西藥的成分,并非沒有副作用。還有各種保健品,如果不是特別必要,就不要隨意吃了,效果不見得有多好,白白增加了腎臟的負擔。

        建議

        一些小病小痛,能自愈的,就不要隨便吃藥了。多運動,多喝白開水,將病毒代謝掉,比什么都強。

        容易腎虛的八種人  小編教你如何遠離腎虛(8)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