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膳食 > 食品安全 > 吃大棗的好處有哪些?吃大棗要注意什么?

        吃大棗的好處有哪些?吃大棗要注意什么?

        大眾健康網 2021-08-11 16:54

        大棗是一種滋補養顏,溫潤養生的食物,對身體有很多補益作用,吃大棗能夠幫助補血,但是并不是隨意吃兩顆大棗就能夠補血的。中醫認為,大棗性味甘溫,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病后體弱、貧血患者及冬季手腳冰涼的女性都可以通過大棗調理身體。那么吃大棗的好處有哪些?吃大棗要注意什么?下面和大眾健康網一起看看相關知識吧。

        本文目錄

        1、吃大棗的好處有哪些

        2、吃大棗要注意什么

        3、哪些人不適合吃大棗

        吃大棗的好處有哪些

        1、補血養顏,延緩衰老

        紅棗味甘性溫、脾胃經,有補氣養血、美白祛斑、延緩衰老、健脾益胃的功效,如果如果晚上泡一杯紅棗茶就能起到很好的補血養顏的作用。

        2、提高身體抵抗力,預防疾病、癌癥

        紅棗具有提高免疫細胞的生成,以提高人體免疫力,且紅棗含有的三萜類化合物大都具有抑制癌細胞的功能,對體質差的小孩老人,或經常加班熬夜的上班族,每天一杯紅棗茶對能夠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3、降血壓、降血脂,預防冠心病

        棗所含的蘆丁,能使血管軟化,從而降低血壓,對高血壓病有防治功效;鮮棗富含維生素C,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可間接降低血脂,因此也可以防治高血脂;除此以外,紅棗還含有很好的增強肌力、消除疲勞、擴張血管、增加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肌營養。

        4、補充鈣和鐵,防治貧血、骨質疏松

        紅棗富含鐵和鈣質,能夠補充體內缺失的鈣質和鐵質,預防骨質疏松、貧血等。因此,老人常吃紅棗可以預防骨質疏松,正在發育的青少年常吃可以有助于長高身體,女性常吃紅棗能預防貧血。

        5、預防膽結石,保護肝臟

        研究發現,經常食用鮮棗的人很少患膽結石,這是因為鮮棗中豐富的維生素C,使體內多余的膽固醇轉變為膽汁酸,膽固醇少了,結石形成的概率也就隨之減少。除此以外,大棗具有修復損傷肝細胞的作用,因此具有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患者可以經常吃大棗。

        吃大棗要注意什么

        1、不要與相克或影響功效的食物一起吃

        萬物相生相克,紅棗也是如此,紅棗不能與大蔥、黃瓜、蘿卜、海蟹、動物肝臟、玄參等相克或影響食物功效的食物一起吃,如與大蔥容易易導致消化不良、與海蟹一起治容易患寒熱病、與動物肝臟一起吃會破會紅棗的維生素;與玄參功能相克,不能一起吃等。

        2、不要過量吃

        無論是再好的食物,都應該有個量,紅棗也不例外,不可多吃,最好一天不要超過50克。其中紅棗性溫,因此,體質溫熱的人更不能多吃紅棗。

        3、不要與健胃藥及驅風健胃藥一起用

        苦味及驅風健胃藥是靠藥物的苦味來刺激味覺器官,反射性地提高食物對中樞的興奮性,以幫助消化、增進食欲。若服用以上藥物時用大棗,則明顯地影響藥物的療效。

        4、不要單吃或生吃紅棗補血

        生吃或單吃紅棗補血,其補血效果甚小,如果想達到最佳的補血效果,應該搭配一些葡萄干、龍眼等食物一起泡茶、煮湯喝。

        5、不要與退熱藥一起使用

        服用退熱藥物同時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紅棗容易形成不溶性的復合體,減少初期的吸收速度。大棗為含糖量高的食物,故禁忌食用。

        哪些人不適合吃大棗

        1、痰濕偏盛者

        這樣的人常表現為舌苔厚膩、口甜或口中發膩、食欲不振,平時常感覺胃部脹滿,嚴重者會伴有頭暈、惡心、嘔吐、眼瞼及面部浮腫等癥狀。大棗的滋膩之性容易助濕,使得痰濕停留在體內難以清除,進而加重上述不適。這種體質的人更適合吃薏仁、紅小豆、山藥、絲瓜等健脾利濕的食物。

        2、愛上火的人

        這類人體質偏熱,經常出現便秘、口臭、咽喉牙齦腫痛等上火癥狀,而大棗性味甘溫,偏于溫補,若大量食用,猶如火上澆油。

        3、感冒初期患者

        感冒初期,入侵人體的風寒或者風熱之邪正盛,若此時食用大棗,其黏膩的性質常常會導致邪氣滯留,造成“閉門留寇”的后果,使得體內的病邪難以驅除,不利于恢復。

        4、糖尿病患者

        大棗含糖量較多,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病情加重。因此,血糖高的人不宜多吃大棗。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