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膳食 > 營養科普 > 春季養生的飲食有什么原則?春季養生有哪些科學飲食?[圖]

        春季養生的飲食有什么原則?春季養生有哪些科學飲食?[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4 15:58 春季養生飲食

        春季養生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如果合理得當,對健康也是更加有利的,但是也有許多禁忌要注意,那么春季養生的飲食有什么原則?春季養生有哪些科學飲食?春季養生的飲食原則很簡單,下面就來詳細了解春季養生的正確方法是什么吧。

        春季養生的飲食有什么原則?春季養生有哪些科學飲食?(1)

        1、春季養生的飲食

        1.飲食清淡消春火

        春季人易上火,出現舌苔發黃、口苦咽干等,因此飲食宜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顯上火癥狀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綠豆湯、金銀花茶、菊花茶、蓮子心泡水等。

        2.辛甘之品助春陽

        稍微有一些辛味的東西,如蔥、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養春氣的食物。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話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這些食物對于人體春季陽氣生發很有好處。

        3.少酸增甘保脾胃

        中醫認為,春季為人體五臟之一的肝臟當令之時,宜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而生冷粘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所以春季應該適當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

        4.黃綠蔬菜防春困

        “春困”使人身體疲乏,精神不振,應多吃紅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如胡蘿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對恢復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處。

        5.細選食物少疾病

        春季氣溫逐漸升高后,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也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所以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塔菜、芥藍、西蘭花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蘿卜、菠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從而可抵抗各種致病因素侵襲。

        6.胃腸疾病要當心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易在春天發作,飲食上應避免攝取含肌酸、嘌呤堿等物質豐富的肉湯、雞湯、魚湯、動物內臟和刺激性調味品,因為這些食物有較強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形成氣體產生腹脹,增加胃腸負擔。

        7.祛痰養肺保平安

        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減輕癥狀。

        2、春季養生的方法

        一、保健防病:春天溫暖多風,最適于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傳播,易發生流感、肺炎、支氣管炎、流腦、猩紅熱、腮腺炎、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所以一定要講衛生,勤洗曬衣被,除蟲害,開窗通風,提高防御能力,流行時少去公共場所,避免傳染;春天又是氣候交替的過度季節,著不重視保健,或過食辛熱助火之品,再被時令之邪引發,一些舊病宿疾即易復發,如偏頭痛、慢性咽炎、過敏性哮喘、高血壓、心肌梗塞、精神病等,應特別注意從衣食住行各方面調攝預防。

        二、調養精神:春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精神調攝應做到疏泄條達,心胸開闊,情緒樂觀,戒郁怒以養性,假日去踏青問柳,游山戲水,陶冶性情,會使氣血調暢,精神旺盛。

        三、調節飲食:春天新陳代謝旺盛,飲食宜甘而溫,富含營養,以健脾扶陽為食養原則,忌過于酸澀,宜清淡可口,忌油膩生冷,尤不宜多進大辛大熱之品,如參、茸、附子、烈酒等,以免助熱生火。春天宜多吃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特別是各種黃綠色蔬菜,如瘦肉、豆制品、蛋類、胡蘿卜、菜花、大白菜、柿子椒、芹菜、菠菜、韭菜等,此外,還應注意不可過早貪吃冷飲等食品,以免傷胃損陽。

        四、運動鍛煉: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體質投資最佳季節。春天空氣清新,這種環境最有利于吐故納新,充養臟腑。春天多鍛煉,會增強兔疫力與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種疾病,且令人思維敏捷,不易疲勞,人們可根據自己年齡與體質狀況選擇戶外活動,如太極拳,慢跑、放風箏、春游踏青等。

        五、御寒:春天宜晚睡早起,到室外多活動,舒展形體,使一天精力更加充沛。春天要特別注意御寒,養陽斂陰。根據初春天氣乍寒乍暖一日三變的特點,衣服不可頓減,過早脫去冬衣,極易受寒傷肺,引發呼吸系統疾患。根據“春捂秋凍”的原則,一定要隨氣溫的變化增減衣服,以適應春季氣候多變的規律。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