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網,分享健康養生科普知識及生活小常識

        首頁 > 膳食 > 營養科普 > 紅棗的保健功效有哪些?女性吃紅棗有什么保健效果?[圖]

        紅棗的保健功效有哪些?女性吃紅棗有什么保健效果?[圖]

        大眾健康網 2019-11-24 15:59 紅棗養生膳食

        紅棗是生活中很常見的營養食物,適當吃紅棗可以為健康帶來不少的好處,但是吃紅棗也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那么紅棗的保健功效有哪些?女性吃紅棗有什么保健效果?紅棗的保健功效有很多,下面就來詳細了解吃紅棗的好處,以及要注意的事項吧。

        紅棗的保健功效有哪些?女性吃紅棗有什么保健效果?(1)

        1、紅棗的保健效果

        大棗,又名紅棗、干棗、棗子等。大棗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卜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P以及磷、鈣、鐵等成分,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果品中名列前茅,有“維生素C”之美稱。是女性必備的保健佳品。

        滋潤肌膚,益顏美容。民間有“一日食仨棗,百歲不顯老”、“要使皮膚好,粥里加紅棗”之說。取紅棗50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早晚溫熱食服,對美容皮膚大有益處。究其原因是紅棗中大量的維生素B可促進皮下血液循環,使皮膚和毛發光潤,面部皺紋平整,皮膚更加健美。

        減少老人斑。紅棗中所含的維生素C是一種活性很強的還原性抗氧化物質,參與體內的生理氧氣還原過程,防止黑色素在體內慢性沉淀,可有效地減少色素老年斑的產生。

        保肝護肝。紅棗中所含的糖類、脂肪、蛋白質是保護肝臟的營養劑。它能促進肝臟合成蛋白,增加血清紅蛋白與白蛋白含量,調整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有預防輸血反應、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等作用。用紅棗50克、大米90克,熬成稠粥食之,對肝炎患者養脾護肝大有裨益。用紅棗、花生、冰糖各30至50克,先煮花生,再加紅棗與冰糖煮湯,每晚臨睡前服用,30天為一療程,對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有一定療效。

        防止落發。紅棗有健脾養胃之功能。“脾好則皮堅”,皮膚容光煥發,毛發則有了安身之處,所以常食營養豐富的紅棗可以防止發脫落,而且可長出烏黑發亮的頭發。

        健胃補腦。中醫常用紅棗養胃健脾。如在處方中遇有藥力較猛或有刺激性藥物時,常配用紅棗,以保護脾胃,紅棗中含有糖類、蛋白質、脂肪、有機酸,對大腦有補益作用。用紅棗與面粉制成棗糕,能養胃補腦。

        可補氣養血。“紅棗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紅棗中的高維生素含量,對人體毛細血管有健全的作用。用紅棗20枚,雞蛋1個,紅糖30克,水燉服,每日1次,適用于產后調養,有益氣補血之功效。

        可以促進睡眠。紅棗,有補脾、養血、安神作用。晚飯后用紅棗加水煎汁服用即可;或者與百合煮粥;臨睡前喝湯吃棗,都能加快入睡。用鮮紅棗1000克,洗凈去核取肉搗爛,加適量水用文火煎,過濾取汁,混入500克蜂蜜,于火上調勻取成棗膏,裝瓶備用。每次服15毫升,每日2次,連續服完,可防治失眠。

        2、吃紅棗的禁忌

        1、月經期間不適宜吃紅棗

        女性在月經期間不適合吃紅棗,特別是體內濕氣重伴有有水腫癥狀的女性。棗味酸甜,多吃會促進唾液分泌,濕氣會聚集在體內,造成水腫現象更加嚴重。容易水腫的女性應該多吃一些祛濕利尿的食物。月經期吃紅棗的話則是會造成經量過多,一般是要生理期之后才開始吃紅棗。

        2、體內燥熱不宜吃紅棗

        紅棗屬于溫補的食物,如果體內火氣大的人再吃紅棗則是會造成火上添油,會造成濕熱的癥狀發生。同時紅棗含糖量很高,也不適合糖尿病病人食用,容易導致血糖升高

        3、吃棗后不要馬上吃高蛋白食品

        紅棗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而維生素C會使大量的蛋白質凝結成塊反而影響身體對蛋白的消化和吸收。一般在吃完紅棗后的一到兩個鐘頭后再吃高蛋白的食品。特別要注意的是,棗不能跟海鮮類的食物同吃,食用過量會引起食物中毒。

        4、紅棗最好不要跟黃瓜或蘿卜一起食用

        蘿卜中含有抗壞血酸酶,黃瓜中則含有維生素分解酶,這兩種成分都可能破壞其他食物中的維生素。

        5、紅棗也不要與動物肝臟同食

        動物的肝臟富含銅、鐵等元素,銅鐵離子極易使其他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氧化而失去功效。

        6、服用退熱藥時不要食用紅棗

        服用退熱藥物同時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容易形成不溶性的復合體,減少藥物初期的吸收速度。棗屬于含糖量高的食物,故不能與退熱藥物同食。

        最新文章

        • 運動
        • 膳食
        • 醫學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