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一種常見的中醫療法,一般我們用艾灸可以治療很多疾病,艾灸主要的作用就是溫經止血,所以多用于體質虛寒的患者,比如用于治療胃寒疾病,胃寒的人群比較多,所以我們可以試試艾灸。那么,一般胃痛用艾灸治療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脾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背部兩個肩胛骨的下緣對著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數4個胸椎棘突,往旁邊1.5個拇指指間寬度)。
胃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脾俞往下數1個胸椎棘突,往旁邊1.5個拇指指間寬度)
中脘穴:位于腹部,在神闕(肚臍)與左右兩側肋骨在胸前交匯點連線的中點處。
寒邪犯胃證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關元穴施灸,用清艾絨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處,待燃脂1/3時,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壯。
功效:溫中散寒,和胃止痛。
肝郁氣滯證
取穴及操作:取雙側膏肓穴,厥陰俞,左側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 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棗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時用手輕輕拍擊按摩周圍皮膚,以減輕疼痛,待灸火自滅后再連續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胃熱熾盛證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內關三個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熱止痛,降逆通便。
暑濕犯胃證
取穴及操作:取足三里,中皖,胃俞,脾俞,按艾炷灸法常規操作,每穴灸5-7壯,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功效:解暑和胃,化濕止痛。
中醫認為,胃痛主要與脾,胃有關,病位在胃,而及于脾,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等,這些原因最終會引起脾胃之氣運行不通暢,不通則痛。艾灸上述兩個個穴位,可以疏通運行不暢的脾胃之氣,而中脘穴是胃氣于腹部的穴位,艾灸這個穴位更增強了疏通的力量,從而達到減輕胃痛的作用。
1.如果是突然發作的劇烈腹痛,并且伴隨刀割樣的疼痛,疼痛朝肋部或背部放射,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把急性胰腺炎當胃痛誤診。
2.治療胃痛期間要保持良好的飲食起居習慣,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油膩食物。
3.如果胃痛發作時,身邊沒有艾條,艾炷,不妨讓患者趴著,在其背部到太陽穴附近,找到一個壓痛點,用拇指一下下的往下按壓,堅持按壓2-3分鐘,疼痛能慢慢止住。
1、合理施灸
艾灸的時候不可胡亂選穴,沒有章法。應當根據個人體質以及疾病的情況,選擇合適的穴位以及艾灸的方法,如果是進行斑痕灸則必須考慮其后果以及取得被灸的同意方可進行。
2、合適的場所以及姿勢
在進行艾灸的時候應當保持體位平整舒適,并且方便艾灸操作。注意防止艾柱靠近皮膚太近,灼傷皮膚和避免發生碰撞動搖艾灸部位,以免發生艾火脫落引起燒傷甚至燒壞衣服、被褥。
3、不適宜艾灸的人群
一般空腹、過飽、極度疲勞以及懼怕艾灸者不宜進行艾灸。對于體弱者,艾灸時艾柱不可過大,刺激量不可過強,如果發生“暈灸”現象,要及時處理。對于昏迷、肢體麻木不仁及感覺遲鈍的人群,注意不可艾灸過量,避免燒傷。
4、艾灸的順序
在進行艾灸的時候,一般是先上部,后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頭部,后四肢,先灸陽經,后灸陰經,施灸的壯數應當先少后多,時間宜先短后長。特殊情況下,靈活掌握。
5、艾灸后注意事項
普通灸法注意
在艾灸結束后,一般皮膚多有紅暈灼熱感,不需要進行特殊處理,稍后了自行消退。如果灸后皮膚起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的針具穿破,放出液體,然后涂抹紫藥水,最后敷以消毒紗布固定即可。
6、瘢痕灸注意事項
在施以瘢痕灸法的時候,被灸部位會起泡化膿,在灸瘡化膿期間不宜進行過重的體力勞動,灸瘡如果出現局部發炎時,可用消炎膏藥涂敷。
金剛坐是瑜伽中常見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功效——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剛坐還有哪些好處?瑜伽金剛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眾健康網一起